中国真的没有“峡湾”地貌吗?

时间:2025-09-12 13:21 作者: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这样的地形。由冰川侵蚀塑造的峡湾。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峡湾?

从地理学定义来看,它的形成有着严苛条件:首先需经冰川长期侵蚀,在山体间切割出U型谷地; 待冰川消退后,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进谷地,最终形成狭长幽深、两侧岩壁陡峭的特殊地貌。

峡湾 图源:新西兰旅游局

“冰川”“海水”“U型谷”中国都有, 为什么中国没有峡湾呢? 事实上, 中国的冰川活动痕迹十分丰富。 据统计,中国共有46,298条冰河, 冰川面积高达59,406平方公里。西部的昆仑山、青藏高原的部分高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这些谷地形态完整,岩壁陡峭,与峡湾形成的“第一步”高度契合。但遗憾的是,这些U型谷多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冰川消退后,始终没有迎来海水大规模倒灌,最终与“峡湾”的核心特征失之交臂。

希夏邦马冰川 图源:西藏共青团

在中国真的看不到峡湾的风景吗?

既然没有标准峡湾,那中国就找不到相似的风景了吗? 答案恰恰相反。 抛开地理成因的严苛界定,在广袤的国土上,许多地方用独特的山水组合,演绎出了不输峡湾的壮阔与灵动——它们或许没有海水倒灌的背景,却有着与峡湾相似的“山环水绕、壁立千仞”,藏着同样令人震撼的自然之美。若抛开“冰川侵蚀+海水倒灌”的地理定义,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与世界知名峡湾神似的风景。

复刻新西兰米尔福德峡湾的瀑布秘境

/贵州吊水岩/

就像新西兰米尔福德峡湾的经典画面——雨天里,数条瀑布从雪山之巅顺着山体脉络奔涌,海风将水流吹成漫天水雾,神秘又磅礴——这样的震撼,其实在贵州的深山里就能寻见。

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纳雍,有一处名为吊水岩的地方,藏着不输米尔福德峡湾的灵动与野趣。对常走山地徒步路线的人来说,吊水岩的名气或许不算响亮,多数人初见它,只留意到公路旁的零星瀑布,却不知翻山越岭后,山中才藏着真正的精华。每逢大雨过后,吊水岩便会迎来最美的时刻:山间仿佛被唤醒般,无数条细瀑如银线般从山顶垂落,有的纤巧如丝,有的壮阔如帘,与主瀑一同顺着崎岖山势蜿蜒而下。

贵州纳雍吊水岩 图源:梅涛

激流撞击岩石时迸溅的水汽,与山间未散的雨水交织缠绕,竟在半山腰凝结成悬浮的云雾,似轻纱般裹着青山,又似仙境般缥缈流动。这些水流并未就此停歇,它们在山谷间汇聚成溪,顺着地势向着下一处瀑布出水口奔去,一路水声潺潺,一步一景皆是“瀑连雾、雾绕山”的秘境画面。没有海水倒灌的地理背景,却有瀑布与云雾的灵动交织;没有雪山环抱的壮阔,却有深山峡谷的原始野趣——这便是贵州吊水岩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版“峡湾感”风景的生动注脚。

续写挪威哈当厄尔峡湾的雄浑诗意

/长江三峡/

而偌大的中国,形似峡湾的风景远不止贵州吊水岩一处。在长江三峡的核心地段,瞿塘峡便以“两岸连山如壁”的壮阔,与挪威哈当厄尔峡湾达成了跨越半球的风景共鸣——前者是长江切割巫山形成的峡谷奇观,后者是冰川与海水共同雕琢的峡湾经典,虽然成因不同,但都很美丽。若要读懂这份共鸣,必先走进哈当厄尔峡湾。它坐落于挪威西部中心地带,既是挪威国内第二长峡湾,也是世界第四长峡湾。这里的峡湾最深处达到了800米,却在四大峡湾中独树一帜,河流十分“平缓”这里的谷道舒展开阔,沿岸散落着红顶木屋、翠绿牧场与茂密森林,像被大自然温柔安放的“田园画卷”。

长江三峡 图源:长江三峡游轮中心

俯瞰哈当厄尔峡湾,人们会发现峡湾两岸高耸的雪山,相互对峙,如果这时有一叶扁舟从此过,人们便会发现这份“山与水的默契”如此熟悉,有了一丝东方的山水韵味在其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恰如哈当厄尔峡湾“两山夹水,一叶扁舟从此过”的格局。瞿塘峡虽无雪山,却有巫山十二峰的陡峭岩壁,赤甲山与白盐山隔江对峙,岩壁如刀削斧凿,船行其间,仿佛被群山环抱,只剩头顶一线天空,这份“壮阔感”与哈当厄尔峡湾的“雪山对峙”异曲同工。更妙的是“水”的呼应:哈当厄尔峡湾的瀑布群,在瞿塘峡化作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致。

每到春冬时节,长江水褪去汛期的汹涌,变得清澈平缓,绿潭倒映着两岸的怪柏与岩壁,山间的泉水从崖壁滴落,有的汇聚成细瀑,有的渗入石缝,正如郦道元笔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描写。这与哈当厄尔峡湾冰雪消融时的“急流直下”,虽因气候、地理不同而透着细微差异,却同样藏着“水赋予山灵气”的核心美感。

复刻法罗群岛的嶙峋苍茫

/浙江舟山群岛/

若说三峡演绎了挪威峡湾的大气恢宏,舟山群岛则将法罗群岛式冰川侵蚀地貌的崎岖与苍茫,在东海之滨复刻出独有的山海画卷。法罗群岛作为北大西洋上的“遗世之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陡峭海崖、幽深海湾与星罗棋布的小岛构成其核心地貌。冰川刨蚀出的谷地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式”的曲折海岸线,海浪长期冲蚀崖壁,留下海蚀柱、海蚀洞等嶙峋景观,再加上常年云雾缭绕的低山丘陵,尽显原始荒蛮的美感。而舟山群岛,虽未经历大规模冰川直接作用,却在地质演化与海洋力量的共同雕琢下,呈现出与法罗群岛高度相似的“峡湾式”风貌。

法罗群岛 图源:丹麦旅游局

从地貌成因来看,舟山群岛的“崎岖感”源于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与海浪雕琢。作为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在1万至8千年前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山脉低海拔部分被海水淹没,原本的山脊化作群岛中的一座座小岛,山谷则成为连接外海与内湾的狭长水道——这与法罗群岛“冰川谷地被海水淹没成海湾”的形成逻辑异曲同工,只不过前者的“雕刻刀”是海平面变化与海浪,后者是冰川与海水。桃花岛的对峙山、朱家尖的白山等低山丘陵,海拔虽多在数百米,却因山体直接临海,崖壁陡峭如削,站在山顶俯瞰,能看到海水沿着曲折的岸线深入陆地,形成一个个半封闭的“微型峡湾”,与法罗群岛“一岛一湾”的格局颇为相似。更令人称奇的是,舟山群岛的海蚀地貌与法罗群岛的冰川侵蚀地貌,在视觉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长期的海浪冲蚀的作用下,舟山的岛礁上发育出密集的海蚀阶地、海蚀洞穴与海蚀柱:普陀山的潮音洞,洞口被海浪冲击得形如巨斧劈开,涨潮时浪涛涌入洞内,声如雷鸣,堪比法罗群岛著名的“米基内斯悬崖”下的海蚀奇观;朱家尖的“十里金沙”沿岸,散落着许多形如猛兽、怪石嶙峋的海蚀岩,其形态的粗犷与不规则,与法罗群岛海岸边冰川磨蚀出的“冰碛岩”质感如出一辙。尤其是冬季,当东海的寒潮带来狂风巨浪,海浪拍击崖壁,卷起数米高的浪花,雾气在山间弥漫,此时的舟山群岛褪去了夏日的温婉,尽显与法罗群岛同款的“冷冽苍茫”——低山被云雾笼罩,海岸线在浪涛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北大西洋的孤岛上。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舟山的海湾,渔船缓缓驶出“微型峡湾”,与法罗群岛清晨雾霭中驶出的渔船画面重叠,让人不禁感叹:尽管相隔万里,相似的“峡湾式”地貌,总能孕育出相似的人与海的羁绊。或许, 中国没有地理意义上的“标准峡湾”, 但吊水岩的瀑布、 瞿塘峡的雄浑、 舟山群岛的苍茫 …… 甚至更多东方之美 早已用自己的方式, 将“峡湾之美”的核心: 山海相拥的壮阔、自然雕琢的灵动、 人与土地的共生 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便是中国大地独有的“峡湾式浪漫”。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部分图源网络仅供分享 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专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