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山地】蜀山蜀山,你到底在哪儿?

时间:2025-07-02 12:06 作者: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在玄幻仙侠小说构建的瑰丽世界里,“蜀山”常作为修仙圣地惊艳亮相,承载着人们对超凡境界的无限遐想。但拨开神话的迷雾,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蜀山”,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若谈及“蜀山”便和“古蜀国”“三星堆”“蚕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追溯“蜀”字本源,它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条长着大眼睛、缓缓蠕动的肉虫,与蚕的形态高度相似,东汉《说文解字》更将“蜀”释为“葵中蚕”,证实其本义正是“野蚕”形态的昆虫。在西周时期,古蜀国的开创者蚕丛,凭借高超的养蚕技艺,带领族人走向富足,留下“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的传奇佳话。而“蜀山”之名,最初泛指古蜀国境内的群山,若要探寻其确切所指,或许四川境内的这两座山最有可能。

“蜀”字的字体变换 图源:《汉典》

岷山,堪称古蜀国文明的摇篮。诗圣杜甫笔下“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的雄浑,不过是其万千气象的一角。2000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在地质运动的鬼斧神工下,岷山构造带拔地而起。随着青藏高原和扬子板块的相互挤压使得岷山构造带逐渐向上隆升,整个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被抬高,西边冰川融水奔涌而下,汇聚成滋养万物的江河,沱江便是其中的杰作。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吸引着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蚕丛从岷江低谷走出,点燃了古蜀文明的火种。​

岷山的最高峰雪宝顶 图源:微松潘

古籍《蜀水考》记载的“蚕陵山”,经考证位于岷江河谷,与《华阳国志・蜀志》中黄帝为昌意迎娶“蜀山氏之女”的记载相互印证,将“蜀山氏”(西陵氏)与岷江河谷紧密相连,为岷山即“蜀山”的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古蜀先民沿着岷江支流,从西北部边缘逐步向平原腹地迁徙,沿途筑起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等早期聚落。到了殷商时期,三星堆古城也初现雏形。据《古文苑》章樵注引《蜀纪》记载,“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几句话便将:鱼凫王朝鼎盛时期的兴旺景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鸟头勺柄,长喙带钩,极似鱼鹰,印证了这里与鱼凫族的深厚渊源,这座神秘古城,正是鱼凫王朝辉煌的见证。岷山也因此托起了古蜀国的半壁江山。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铜鸟首 图源:《蜀帝传说:从蚕丛到开明王朝》

另一座与“蜀山”渊源颇深的瓦屋山,同样充满神秘色彩。它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桌山”的地质奇观,不仅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桌山,更因亿万年岩层抬升与侵蚀,造就了顶部11平方公里的平坦平台,宛如巨斧削出的空中仙台。而这个巨大的平台,它的古称就是蜀山。

瓦屋山 图源:瓦屋山景区

另一座与“蜀山”渊源极深的瓦屋山,堪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迹。它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美桌山”,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桌山奇观。亿万年的岩层抬升与风雨侵蚀,雕琢出顶部11平方公里的平坦平台,远远望去,犹如被巨斧削出的空中仙台,而这座宛如天外飞仙的巨台,古称正是“蜀山”。​

若探寻瓦屋山“蜀山”之名的由来,道教文化与考古发现是两把关键钥匙。自春秋末年起,这里便成为道家高人的修行圣地:老子西行在此访道隐居,为瓦屋山注入了超脱尘世的道韵;汉末张道陵在山下创立“五斗米教”,开宗立派;元末明初,张三丰在此创立“屋山派”,延续道脉传承。千百年间,从周秦到明清,无数墨客骚人慕名而来,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传说,使得瓦屋山成为天师道天然道场与道教源点。​

三星堆祭祀坑挖掘现场 图源:《重绘中国青铜时代的知识图谱》

更令人惊叹的是,瓦屋山不仅是道教圣山,还深藏着古蜀文明的密码。传说中,蜀国开国之君蚕丛——青衣神葬于此山,古羌人在此修建“川主”“圣德”等规模宏大的庙堂,举行“青羌之祀”,以表对青衣神的尊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更令人振奋,研究者在瓦屋山古矿遗址点中发现铜矿石,经专业监测手段证实,这里的铜矿成分与三星堆青铜器高度吻合,为“瓦屋山是三星堆文物原料产出地”的猜想提供了有力证据。​

然而,这座美丽神圣的山脉,因部分区域磁场异常,常出现指南针失灵、迷雾诡谲等怪异现象,在明代被朝廷封禁为“妖山”。即便如此,道教文化的强大魅力,依然让无数信徒心驰神往,拜谒者络绎不绝,千年香火从未断绝。​

瓦屋山的杜鹃花 图源:瓦屋山景区

岷山与瓦屋山,一座孕育了古蜀国的早期文明,一座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与神秘传说,它们共同构成了“蜀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三星堆遗址文物原料产地的谜团,或许就隐藏在这两座“蜀山”之中,等待着更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人们揭开古蜀文明的更多奥秘。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部分图源网络仅供分享 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专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