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是构成国家旅游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石,一端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端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县域旅游研究是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期聚焦的重点领域。作为“中国最美县城”之一,浙江桐庐不仅以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更因在县域旅游发展上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路径。中国旅游研究院作为政府智库、业界智囊,近年来在县域旅游研究、旅游新业态方向培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发挥专业能力进行专项研究的优势。基于此背景,中国旅游研究院以桐庐县为样本,解剖典型县域旅游发展经验和模式,为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县域旅游创新示范的“桐庐样本”研究》核心观点如下:
从20世纪80年代的入境旅游黄金时期,到新时期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再到现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桐庐的发展脉络清晰映照着中国县域旅游的成长轨迹,也为新时代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片来源: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一、桐庐县旅游业发展历程
入境旅游黄金发展阶段(1979—1998)。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入境旅游迅速兴起。浙江桐庐、广西阳朔、江苏周庄等地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率先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目的地。1979年桐庐瑶琳仙境景区开发,1982年3月开始接待外国游客,首年接待游客74万人次。自1984年起,桐庐瑶琳仙境因连续五年游客总数位列全国县级旅游目的地首位,被誉为“县级旅游之冠”,桐庐成为该阶段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
大众旅游初级阶段(1999—2017)。桐庐以“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率先尝试和展现的显著成果,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实践的代表。桐庐响应国家号召,大胆推进体制改革,于2000年将瑶琳仙境等景区转为私营,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国有景区私营化的县之一;率先进行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桐庐召开);探索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2016年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桐庐召开),推动景点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旅游融合新阶段(2018—至今)。进入新时代,桐庐县在文化旅游融合中不断创新, 桐庐县涌现出一批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产品例如富春江夜游、垂云通天河OMG心跳乐园及以桐庐剪纸体验为代表的非遗旅游产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旅游产品例如瑶琳仙境景区5.0改造、亚运场馆后续利用——杭州马术中心等,成为文旅融合、科技+旅游创新实践的代表,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些新阶段形成的典型产品,进一步巩固了桐庐作为新时代县域旅游发展引领者的地位。
四十余载砥砺前行,桐庐旅游的发展历程,既是县域经济腾飞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旅游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从“入境旅游之冠”到“全域旅游典范”,再到“文旅融合先声”,桐庐以山水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桐庐县旅游业发展成就
(一)桐庐县旅游业领跑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桐庐县旅游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922.4万人次,同比增长34.45%;旅游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35%;限上住宿业营业额达到5.61亿元,同比增速30.51%。2024年,接待游客1250.3万人次,同比增长35.5%。2024年五一、端午、暑期三次上榜全国十大县域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旅游富民惠民效果突出
旅游业在促进就业、乡村旅游发展和便民惠民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民宿)经营户1358家,总床位超过2万张,培育精品项目209个,2024年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经营民宿,带动6000余人就业。2025年上半年,全县农家乐(民宿)实现经营收入3.2亿元,旅游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家庭收入。便民惠民方面,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全县居民的幸福感,全县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2个,建成“环浙步道”50公里,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1.26万平方米,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体育生活。
(三)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宜居宜业,全县不断优化美丽经济发展环境。秉承“以设计扮靓乡村”的理念,启动了富春江桐庐段“黄金左岸”等郊野单元的建设项目,并对景区村庄、富春民居、美丽田园及美丽绿道等各类载体开展精细化建设。以富春江(卢茨村)慢生活区为例,通过引入文创团队与艺术家、打造“乡村艺术化试验场”、举办音乐节、艺术活动等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2021年,芦茨村旅游经营收入达1.36亿元,游客接待量139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万元,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桐庐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桐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通过严格的水体治理(如“五水共治”)、小微水体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以及全域环境整治,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5%、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主要河道Ⅰ类、Ⅱ类水质占比91.3%,获评“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富春江入选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全省排名较上年度提升21位。
(五)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塑造,“潇洒桐庐”品牌已经成为浙江旅游的典型和标杆、国内旅游知名品牌,桐庐县近年来先后斩获中国最美县、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称号,成功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2021年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的25个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同时始终坚持“生态立县” 的战略。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生态荣誉,并在2022年成功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该县重点景区瑶琳仙境景区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等称号,并被誉为 “全国诸洞之冠”。
三、桐庐县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生态优先、全域发展、三化引领,构建全域生态经济圈”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把“常青树”变成“摇钱树”。桐庐旅游以“生态为基、文化为脉、产业为翼”的共生发展模式,构建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高覆盖率生态本底(森林覆盖率高达75%)与“长寿之乡”“花园城市”的天然禀赋,通过“碳汇交易+民宿众筹”“古村认养+研学分账”等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高效转化。
二是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让桐庐“处处有景、时时可游”。通过全景化的环境打造,桐庐不仅守护绿水青山,高标准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与美丽建设,更以“旅游+”推动全产业深度融合,将特色工业、历史文化和新兴业态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体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桐庐县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景区,实现全域旅游,助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旅游参与全民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桐庐县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种举措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建设者、服务者和受益者。例如在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通过系统化整村运营,引导村民将农房转变为客房,吸引创客常驻发展文创产业,形成“三乡人”融合共生的良好生态。不断完善本地居民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机制,真正做到旅游业发展的全民共建共享。
四是推动休闲化,通过业态升级与产品创新,系统性地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化转型。拓展休闲空间,打造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等核心板块,将全域作为休闲度假目的地来运营;丰富休闲业态,超越门票经济,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集群、工业旅游、非遗体验和《春江花月夜》实景演出等沉浸式产品;营造休闲生活,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的观光,转向旅居、康养、研学等深度体验,真正实现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的产业升级。
五是加快旅游品质化发展,在产品、管理与服务方面构建全方位提升体系。以“微改造、精提升”优化景区设施,升级瑶琳仙境灯光系统,建设富春绿道网络;创新推出“桐你游”智慧服务平台,细化服务标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和高端民宿集群;深化“化江为湖”战略,规划“富春湖”核心景观带,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培育莪山“云上畲乡”等特色游线,系统推动旅游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六、构建全域生态经济圈,实现从单一溶洞景区到全域融合的跨越发展。早期以“瑶琳仙境”溶洞奇观作为核心IP成功引爆市场,开创性地引领了 “全国溶洞旅游” 发展潮流。立足这一坚实基础,桐庐积极拓展旅游边界,通过系统规划将山水资源、古村落群落、特色产业与全域生态环境整合提升,打造了以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智慧安防小镇、江南古村落等为代表的多维业态,形成“旅游+生态+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这一从“点”到“面”的系统升级,完成了从单一景区向全域生态经济圈的成功跨越。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桐庐县域旅游进一步总结归纳为“生态优先、全域发展、三化引领,构建全域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即: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
全域发展——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景化的环境打造、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化引领——统筹推动全民化、休闲化、品质化协调发展。围绕全民化,通过多种举措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建设者、服务者和受益者;通过业态升级与产品创新,系统性地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化转型;围绕品质化,实现“主客共享”,在产品、管理与服务方面构建全方位提升体系,全面提升旅游发展品质。
构建全域生态经济圈——实现从单一溶洞景区到全域融合的跨越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桐庐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启示
桐庐县域旅游发展既有难以模仿的独特性,同时,也为其他县域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一个理念,推动四大创新”的启示: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桐庐的实践表明,优良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核心的旅游竞争力。其通过守护绿水青山、全域整治环境,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优美底色,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对游客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旅游领域的可行路径。
第二,以空间创新为县域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强化系统思维,以全域规划引领全景打造。 跳出传统“景点式”思维,通过“多规合一”的系统性规划,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统筹布局。全域旅游的成功离不开顶层的科学设计,需要打破空间壁垒,实现城乡环境、交通网络、公共服务与旅游发展的全面协同,最终达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意境。
第三,以机制创新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的形成。 桐庐通过整村运营、志愿服务、利益联结等机制,成功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有效的参与和共享机制,能让当地群众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和受益者,从而为旅游产业注入内生动力并确保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第四,以业态创新形成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桐庐通过“旅游+”深度整合工业、农业、文化等多元产业,催生了工业旅游、研学旅行、文创体验等新业态。此举有效打破了产业边界,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从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的跨越,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第五,以运营创新形成品质引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桐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精细化运营手段,持续优化服务与体验,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旅游业的长期竞争力源于对品质的坚守,通过高质量的运营管理创造高附加值,才能构筑坚实的品牌壁垒,实现长效繁荣。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